(來源)
Microblog Mashup with Google map讓所有的訊息能與實際地點結合,很不錯的想法。
這篇文章早在去看過,只是一直沒拿出來分享,不過,是福不是禍,現在台北也可以看到 Street View, Stweet也出現了。
(參考一下)
一月 19, 2010
三月 22, 2009
在 2007 年的一個熱門的影片”Google Street View的介紹中文版”
Goolge 公佈了 Google Maps Street View 這個偉大的計畫,在那個時候,大部份的人都在想,可能只有在美國才會作,但是到了現在, Google Maps Street View 的範圍已經遍佈三大洋五大洲(好古老的形容詞)
三月 8, 2009
一月 14, 2009
很神的一句話后…
這東西,在別的地方找不到的定義,但可能會有類似的概念
在數位學習環境中,只要有任何數位科技相關的技術或新聞,總是會直接運用到數位學習上面,可能是職業病吧 : )
言歸正傳,剛從2008年到2009年,也該是把過去一年收集到的資訊來好好整理整理了
在整理的過程中,發現Web 2.0的服務越來越多,也越來越方便,以往需要安裝軟體才能作出來的一些線上教學呈現方式,現在居然可以直接使用瀏覽器就可以達成,這時,腦袋影約想起Google老早講過的一句話「未來,瀏覽器就是一個平台」,現在,我終於懂了,就像是小時候,我聽阿姆斯壯說「我的一小步,是人類的一大步」也是到最近才懂的…
首先,我們先把這標題逐一的解開
「Web 2.0混搭教學模式」= Web 2.0 + 混搭 + 教學模式
= Web 2.0 + Mashup + Teaching Medthod
嗯,到現在還是很起來很神的一句話,我們就從教學模式開始講起
eLearning的本質,還是learning(這是我一直強調的一句話,為了e而elearning,那只是搞死廠商)。數位學習走到了現在,有許許多多老師可以自行製作數位教材的一些Rapid Elearning Authoring Tools( 例: Articulate, Captivate, Camtasia, Powercam, Producer, StreamAuthor)等,但是,數位教材不一定就是只有這些內容,
一句話,一張圖,一段影片,一個聲音
都是可以拿來教學的
在描述這個概念時,為什麼我會從”教學”的角度先強調,這也是我發現自己以前存在的一個盲點,之前不管在看新的技術,科技,理論時,我總是從”教學”的某個角度去看,常常忽略掉其他的構面,這次在想出這個概念的時候,是從一個”老師”在教學的情境中,會使用到的一些面向來探討的,如果各位有其他的指教,也請不吝分享。
老師在教學過程中,會使用到文字,圖片,這個部份為”媒體運用”的類別,而每種學科或專業領域會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或策略,例如講述,演示等,這部份為”教學方式”。第三,教學的過程中結合一些遠距科技,可以達到不同地點,但同時間的學習方式,這個部份我把它歸類為”學習方式”,整理如下:
媒體運用 | 文字、 圖片、 聲音、 影片 |
教學方式 | 講述、演示、討論 |
學習方式 | 同步、 非同步 |
所以,第一個部份的小結論是,教學過程中的情境整理
第二個部份,就是上述內容與科技之間的關係
媒體運用:
教學方式:
這內容的特色是,使用Java的特性,跟Flash Player的普及優勢一樣,讓使用者”幾乎”沒有安裝外掛的感覺,重點是,使用上非常便利,可以將自己桌面上的內容”全都錄”,這個部份,對於講述內容(例PowerPoint 或結合 SlideShare 的平台)就可以達到一般Rapid eLearning Tools 所作出來的教學效果。另外,影片的製作也是有類似的服務,Seesmic 一個除了提供類似 Youtube 可以上傳影片的地方,也可以在線上直接啟動本機端的視訊設備,直接錄製影片內容。
學習方式:
講到這,為第一個部份的科技延伸,教學過程中的每個原件,方式,情境,皆有網路上的服務可使用,再來,我們先談一個技術, Mashup
在這,我就不賣弄知識了,我請我的好朋友為大家介紹,來吧,WikiPedia
混搭(英語:Mashup)指整合網路上多個資料來源或功能,以創造新服務的網路應用程式。「混搭」一詞源自於流行音樂將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混合,以產生新的趣味的作法。雖然在古老的HTML 2.0版本中早有混搭的概念(將圖片提供視為一種服務,一個網頁中的文字與圖片可以來自不同的網站,一個圖文並茂的網頁就是一種原始的混搭。),一般還是將混搭視為Web 2.0的特性之一。
剛提到這麼多種種的服務,如果是運用在實際教學上,老師可以使用自己的電腦,不管是用書籤、PowerPoint的超連結,都可以將整個內容作串場,但是學生在事後可能就不太好複習,在現在一切”Web 2.0”的趨勢下
需要有一個舞台來展現所有的內容,而最合適的平台有三Blog, ePortfolio, Wiki
使用上最多的應該是 Blog 幾乎所有的嵌入功能都可以使用;ePortfolio 可以結合老師或課程的教授履歷,方便回顧;Wiki 的好處可以對於教材作有效的版本控制,以上三種對於 Mashup技術,都不是問題,接下來,我就使用一張圖,把前面所講的內容,全都整合在一起。
這就是我提到「Web 2.0混搭式教學模式」的說明。說真的,這不是個什麼新發明,但是這個趨勢,越來越明顯,早期的Web 2.0,是讓使用者變成資訊的提供者,演變到現在會讓一個使用者的”情境”、”想法”也能藉由混搭的模式被形成外顯知識。
我很喜歡 HowStuffWorks 裡面的內容(請參考”How eLearning Works”,這也是我覺得在早期把”媒體”混搭作的很好的一個內容),只是我現在提的混搭,會比較強化不是開發一個什麼服務都有的超強的平台,而是運用每個獨立平台的優勢,再以一個開放式的容器來呈現。
說到這,有沒有人問…..那”功課表”怎麼辦?……….哈哈哈,就使用 Google Calendar囉